close

  我在近兩期的專欄不斷地強調分辨資產與買入資產的重要,或許有人會問:到底什麼才算是資產?當提到「資產」一詞時,許多人首先會想到的不外乎定存、標會和房地產,其次想到的是股票、債券和共同基金,少數人則提到自己的事業是資產的一部份,本期理財專欄將討論幾種常用的理財工具,教導大家如何創造自己的資產。


  由於中國人保守的個性使然,傳統的理財觀念所強調的是「找份穩定的工作」、「勤儉」和「儲蓄」,對於有風險的投資都敬而遠之,所以許多人一輩子省吃儉用,把大部份的收入都交給了銀行或農會,希望自己的財富在沒有風險的情況下慢慢累積,最後拿來買棟房子或養老。但是後來發現,由於定存利率走低和通貨膨脹的緣故,放在銀行所產生的利息並不足以抵銷物價上漲的幅度,因此定存到期所領出來的錢比想像中少很多,最後不但買不起房子,更開始煩惱下半輩子要如何渡過。為何一輩子努力工作、省吃儉用會落得如此下場呢?此時不妨捫心自問:既然明知定存利率這麼低,為什麼還要選擇定存做為理財工具呢?最大的原因在於「對風險的恐懼」,而恐懼的來源則是「對理財的無知」。


  由於我們的傳統教育疏於傳授理財知識,因此一般人對於理財的認知大多來自於媒體、親朋好友或街坊鄰居,接收到的訊息通常是「某甲被人倒會了」、「某乙做股票虧了幾百萬」、「某丙做生意失敗欠了很多錢」,久而久之形成了對「風險」的恐懼,只要是有風險的事,不管發生的機率高低都避之唯恐不及,所以最後只能選擇比較沒有風險的銀行存款來理財了。其實正確的理財觀念是「管理你的風險」而非迴避風險,管理風險的方法在於了解風險的來源、發生機率和自己對於風險的承受程度,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並運用投資組合來降低風險。那麼究竟有那幾種投資工具可以拿來當做資產呢?如果把投資工具依「投資風險」由低到高來排序,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              存款:包括活儲、定存。


二、              收益型共同基金:如債券型基金。


三、              債券:包括政府公債及公司債。


四、              標會。


五、              房地產:僅指會產生收入的房地產。


六、              股票型共同基金。


七、              股票:包括上市、上櫃、興櫃或未上市股票。


八、              外匯:包括外幣存款、保證金交易。


九、              期貨及選擇權:如認購權證及指數選擇權。


十、      成立公司:以獨資、合夥或入股等型式成立以營利為目標的公司。


  在上列的投資工具中,愈後面的類別愈需要較多的專業知識才能獲利,但其伴隨而來的報酬也較前面的類別為高,然而一旦你對這項投資工具有更多的認識,投資的風險也將隨之降低。舉例來說,一個不懂房地產的人買房子所負擔的虧損風險,可能會比一個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去開公司來得高;相對的,一個懂得股市分析的投資人買股票所承擔的風險,會比一般人標會的風險來得低。總之,只要你在理財方面的知識學得愈多,你會比別人更有機會享受到低風險、高報酬的果實。此外,投資組合是用來降低風險的重要工具,如果你具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你可以選擇「把所有的蛋放在一個籃子並把籃子顧好」;如果你對這項投資工具的風險尚無法精確掌握,則建議「不要把所有的蛋放在一個籃子」,亦即不要將所有資金都放在風險偏高的投資工具上,應該依自己的風險偏好來分配資金比例,如果認為自己是一個保守的人,可以調高定存、債券或共同基金的比例,降低股票的投資比例;相反的,如果你認為自己可以承擔比較高的風險,則可以提高股票或期貨的比重,但別忘了要先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切勿將自己的血汗錢放置在未知的風險中。


  最後我們要強調的是,僅管理財知識非常重要,薪資收入仍然是每個月收入的主要部份,除了要將收入用來買進資產之外,每個人還是應該要專注在自己的本業上,不要吝嗇對於自己的投資,個人知識和能力的提昇也是資產的一部份,他們都將在個人的現金流中創造更多的收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費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