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上一期理財專欄中,提到我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中應該考慮不同的變動因素做保險規劃,但是應該買哪一種類型的保險呢?保險可以簡單分為保障型、儲蓄型和綜合型三種:


  一、保障型保險:又稱為「死亡險」,依契約內容,當被保險人亡故或發生重大傷殘、疾病時,可獲得理賠,另外也包括人壽保險之外的傷害保險(如個人意外傷害保險)和健康保險(如防癌醫療保險)。這類型的保險所須支付的保費最低。


  二、儲蓄型保險:經由定期支付保費購買終身年金,人壽保險契約所累積的價值可以轉換成定期收入,這類型的保險保費較高。


  三、綜合型保險:將各種保障型和儲蓄型保險重新排列組合,就形成了綜合型保險。例如每月繳交固定保費,二十年後每月可領回一筆金額,除此之外,意外或因病身故之後法定繼承人還可以領取一筆保險金。


  很多人以為如果保險之後,不能把錢拿回來就虧大了,所以不選擇不能還本的保障型保險,而去投保具有還本功能的儲蓄型或綜合型保險。這個觀念是否正確呢?在進一步探討之前,我們要先為大家建立「折現」的概念。你覺得二百萬元是一筆很大的數目嗎?大部份人的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那麼二十年後的兩百萬元是不是一筆大數目呢?這就牽扯到「折現」了,到底二十年後的二百萬元相當於現在的多少呢?如果我們把每年的物價上升的幅度(即通貨膨脹率)假設為3%,今年的100元到明年會變成103元,二十年後會變成181元(一百乘以1.03的二十次方),相反地,二十年後的二百萬相當於現在的110萬元,這就是所謂的「折現」,也就是折合現在的價值。為什麼要談折現呢?因為有許多具有還本功能的儲蓄型或綜合型保險,在折現之後的投資報酬率比郵局的定存還差,甚至出現負值。舉一個儲蓄型保險的例子來說,如果有一種保險的設計是每年繳交三萬元保費,二十年期滿後不但不必再繳交,而且還可以連續二十年每年拿回三萬五千元。這個保險內容聽起來好像蠻誘人的,許多人投資報酬率的算法是:他一共繳了六十萬元(30,000元×20)的保費,最後拿到七十萬元(35,000元×20),所以投資報酬率是16.7% (70÷60) 比定存和大部份的基金報酬都好很多;但是如果你把支付保費的前二十年和還本的後二十年每年以3%「折現」換成現在的價值,你會發現前二十年每年支出的30,000元在今天大約折合新台幣44萬六千元,後二十年還本的35,000元只折合新台幣28萬八千元(時間愈久,折合的現值愈低),報酬率是負35.4%,兩種算法報酬率竟然相差百分之五十以上!由於部份民眾沒有折現的概念,即使有折現的概念,在投保時基於信任的原則也不會拿起計算機細算,部份隱含著虧損的儲蓄型或綜合型保險就這麼被矇混過關了!儲蓄型保險是如此,那麼綜合型保險時又應該如何計算?以一個綜合保額三百萬的壽險和二十年定期還本的保險規劃來說,我們可以直接詢問業務員:如果只投保保額三百萬的壽險要多少保費?然後把省下來的保費放在銀行定存,以複利計算二十年後的現值是否大於原保險規劃中二十年定期還本的現值,就可以知道這份綜合型保險划不划算了!如果你認真計算目前投保的儲蓄險或綜合險,你可能會發現如果將原本要多繳給保險公司的保費,放在銀行生利息或是投資基金,反而有較大的回收。


  如果你算出你的保險投資報酬是正值,你是不是會問:為什麼保險公司有能力支付比收到的金額還多的保險支出呢?其實保險公司就等於一個投資銀行,吸收保戶繳納的保險費,來從事各項投資,如投資有高獲利,則可支付保單應付的保險金,並且留有利潤,善於投資的保險公司由於獲利率高,就能賣利率條件較好的保單來吸引客戶,業績相對也就比較好。但是目前國內股市表現不佳,銀行存款利率也不斷降低,房屋放款又是採浮動利率,保險公司在目前的環境下,想要有高的投資獲利,有些困難,因此外界就擔心,在利率不斷下跌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又沒有高獲利的投資工具,很可能面臨巨額的利差損失,有可能如同日本的保險公司一般走向倒閉一途。為了降低未來付不出保險金的風險,同時迎合具有投資需求的民眾,許多保險公司最近紛紛和投信業者合作,推出「投資型保險」。「投資型保險」是綜合型保險的一種,此類保單最大特色是壽險保障結合各類型基金投資給客戶選擇,保戶所繳的保費,不是全部拿來買壽險,有部分拿來投資其他金融商品,如:股票、基金、債券...這也意味著保戶必須自行承擔其投資風險,保戶可依據風險容忍程度,選擇適當的投資方式,而最後的保險金給付,也會隨著投資績效,而有所變化。在執行上保險公司會設立兩個帳戶,一是純保險費,二是投資,自己繳費比例與資金運用方式,會以書面明細一一載明,十分公開與透明化。


  由於保險業務員的收入決定於每個月的保費收入(尤其是投保人第一個月繳交的保費),所以大部份的業務員都會積極推銷儲蓄型或綜合型保險以開拓收入,大家在投保之前除了要確認保費必須在自己的能力範圍,還是應該把保障和儲蓄、投資分開思考,以保障為首要考量,在儲蓄的部份要將折現列入計算,在投資的部份則要考慮自己的風險承擔程度,如果理賠金額多寡對自己或家人十分重要,還是應該以保障型保險為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費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