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投資風暴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ntel前董事長安迪葛洛夫曾說:「五年後,市場上將沒有所謂的網路公司,因為所有存活的公司都是網路公司。」此話一出立刻在全球各地被眾人奉為規臬,更使得各行各業趕緊將公司的招牌掛上達康(dot.com)的字眼、或加個e字,以趕搭這班網路列車,而沒有實體企體做後盾的純網路公司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地一家接著一家出現。


費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股市投資有一個很有名的判斷法則,稱之為「擦鞋童法則」,當你在街頭上擦鞋時,如果連擦鞋童這種平常都不買股票的人都開始研究和討論股票時,行情就準備反轉向下了。在台灣,由於街上沒有擦鞋童,所以可以改稱為「菜籃族法則」,台灣股市最有名的就是暱稱為「菜籃族」的家庭主婦,買菜順便作股票,試想,如果連最不可能得到資訊的菜籃族都知道的資訊,會是好的資訊嗎?台灣在八0年代操作股票變成了全民運動,不但家庭主婦駐足號子,連公務員、老師、學生都陷入一片股票的狂熱當中,在進入九0年代時股價指數萬點反轉直下,股民們都慘遭套牢,資產在幾個月內縮水80%以上,這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股市風暴。


費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1960年初起,東亞的日本及四小龍,共約有不到兩億的人口,建立了各式各樣的工廠,生產許多物品,供應給北美及西歐約六億人口的已開發國家市場,這是促使日本及四小龍從1960年至1990年的約三十年間經濟崛起於東亞的主因。在此同時,東亞的其他國家,大多由於內戰或是意識型態等因素,並未參加這種生產外銷至歐美市場的經濟活動。1990年以後,各國皆警覺到發展經濟是提高人民福利與增強國力的最好策略。此時經濟已發達的日本及亞洲四小龍,由於國內成本高漲,紛紛轉移生產基地到鄰近的東南亞各國。東南亞各國收到了來自歐美、日本及四小龍的大量投資,外資使東南亞各國的經濟成長率大多遠高於世界經濟的平均成長率,很多國家從來沒有過這麼多的外匯可以運用,除了用來改善投資環境外,國家很自然的就想利用這些錢來改善國民的生活,因而帶動了基礎建設、股市、房地產等有經濟指標意義的活動,可惜的是,東南亞各國並未藉此機會建立屬於自己的生財體系—即創造財富的體系,外資來投資許多工廠,大量使用當地的廉價勞力及資源,當地國卻未能有效的將這些工業轉換成自主的生財體系,一旦外資撒離,高經濟成長率的假象立即面臨泡沫化的危機。


費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泡沫經濟是指某種經濟資源的價格背離價值畸形上漲,並被輪番投機炒作,形成一種虛假的經濟泡沫。到一定程度後,泡沫破裂,參與投機的許多人受損失,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泡沫經濟有三個最突出的特點:


費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有個賣牛奶的女孩,有一天,她頂著牛奶桶下山,邊走邊想:如果用今天賣牛奶的錢去買些小雞回家養,小雞長大了就會生很多雞蛋,雞蛋又可以孵出更多小雞,再把小雞養大......,這樣不就發財了嗎?要是我發了財,我就可以去買漂亮的衣裳,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參加舞會,如果幸運的話,碰到一位英俊又體貼的王子,王子說不定會瘋狂地愛上我,然後我們就結婚,這樣我就變成了皇后,皇后......嘻!砰!牛奶打翻了!哇!我的牛奶!我的小雞呀!我的皇后呀!您也做過發財夢嗎?在民國七十年間,數十萬人都曾做過這樣的發財夢,這個公司以四分利(40%)的高利吸收資金,然後做各式各樣的投資,快速成長為龐大的集團,負責人說每天都有人把大筆的錢堆在他的面前,拜託他幫他們賺錢,投資人也在公司的造神運動中把負責人當作是投資之神,在短短的八年內,這家公司竟然吸收了二千億元的資金,但是當吸金的速度無法趕上利息的開銷時,這家公司立即面臨倒閉的命運,這就是台灣知名的「鴻源地下投資風暴」。


費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經濟從十九世紀最後三十年開始呈現跳躍式發展,在進入二十世紀之後,它的快速發展已經讓英國、法國、日本望塵莫及,到了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的工業生產已占世界總額的三分之一以上,超過了英、法、德、日所占比重的總和。有了強大的經濟實力作後盾,美國積極參與了主要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市場和世界領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爭中儘管美國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了一定損失,但就整體來說,美國是大發戰爭財,戰爭使美國的企業開足馬力進行生產,國內就業擴大,外貿出口迅速增加,貿易順差遽增,國際收支狀況大幅改善,美國由債務國變為債權國。此時的紐約成為了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美元代替英鎊成為國際匯兌的主要手段,任何一個美國人都相信二十世紀美國將會「永久繁榮」,他們樂觀的心理首先表現於對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的投資。然而,一場驚心動魄的大風暴卻在一片樂觀中逐漸蘊釀,第一個破滅的泡沫卻不是從紐約開始,而是從渡假盛地佛羅里達開始顯現。


費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股市中常提到「牛市」(bull market)和「熊市」(bear market),但是沒有人會把它們與買賣牛或熊的市場聯繫起來,因爲「牛市」和「熊市」是用來表示股市行情的漲落。那麽,爲什麽是熊和牛(Bears and bulls)而不是豬和馬與股市行情相連?早在十六世紀,英格蘭曾流行這樣一句諺語:“To sell the bear’s skin before one has caught the bear″,直譯爲「還沒捕到熊就開始叫賣熊皮」,寓意是「小心上當受騙」,賣熊皮的“Bear skin jobber”是指那些還沒捕到熊就把熊皮賣出去的投機商人,這些投機商人承諾,在未來某一天以約定的價格交貨,根據他的預測,到約定交貨的日期,商品的價格一定會下降,屆時投機商會以較低的價格從別處買來指定商品,進行交割,從而賺取其中的差價。換句話說,投機商在賭約定商品的價格會下跌,bear skin很快就簡化成了bear,起先是指投機商進行投機的商品,後來演變爲投機商本身。Bears and bulls的用法最早出現於18世紀早期的英格蘭,而Bear一詞被廣泛使用,是在南海泡沫事件之後。


費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到投資風暴,可能會勾起了許多人多年前的慘痛回憶,例如「鴻源機構大吸金」、「養十姊妹熱潮」、「六合彩」、「買股票全民運動」、「電子雞」、「萄式蛋塔」等等,大家應該對這些短時間內興起又破滅的投資泡沫有深刻的印象,甚至你也可能曾經是受害者之一。本專欄從這一期開始,將和大家分享全世界(包括台灣在內)著名的投資風暴,重新檢視這些風暴經由投資神話的形成、擴散到泡沫破碎的過程,以歷史作為借鏡,希望能夠減少投資人發生鉅額損失的機會。


費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