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前七期的理財專欄介紹了一國的總體經濟如何影響股市,接下來我們以更深入的角度,從產業面來討論如何評估股票的合理價值,作為大家從事投資決策時的參考。


  若以基本分析方式來選股,對產業的了解是相當重要的,有些人或許會提出這樣的質疑:「我只要知道這支股票未來會不會漲就好了,為什麼要了解這個產業?」其實這是似是而非的想法,許多人是依據所謂的「明牌」(小道消息、第四台名嘴)來買進股票,對於這家公司所屬的產業狀況並不了解,甚至連公司的營業內容都不知道,在這樣的情形下很容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為人抬轎而不自知,最後當發佈消息的人都已經獲利了結出場了,你可能還對未來充滿期待呢!如果我們能夠先對一個產業能有基本的認識,對於他人所流傳的不實謠言便有了初步的判斷能力,不會隨之起舞;再者,一個具有產業知識的投資人看到產業相關的新聞時,會了解它將對某些公司造成影響,因而能夠在股價反應前調整手中持股以增加獲利或減少損失。此外,我們也可以從產業分析來了解一家公司投資的價值,當分析結果告訴我們這家公司所屬的產業前景一片大好時,我們只要再配合公司財務分析就可以放心地買進了!


  既然產業分析這麼重要,我們應該如何進行呢?依照美國知名管理學者邁可.波特的理論,我們可以從五個構面來分析一個產業,分別是產業競爭強度、上游供應商議價能力、下游顧客議價能力、替代品的威脅、潛在競爭者的威脅等五個方面。


  一、產業競爭強度:當一個產業內的業者愈多,代表競爭的強度高,容易陷入殺價競爭,不利於股價表現;若產業屬於獨佔或寡佔(產業內只有少數幾家業者)形態,企業的毛利往往高於其他產業,高股價也會成為常態。由此可以推知,如果一個產業有成立家數的限制(如限制執照數目、國營企業),它的利潤和股價通常都是十分驚人的,這也是近來許多電信業者拚命爭取固網執照的原因。


  二、上游供應商議價能力:上游供應商決定了公司原料成本的高低,如果上游的供應商很多,原料取得的來源不限於一家,那麼企業議價的空間就比較大,也可以爭取到較高的毛利率,工廠在生產時也不容易產生停工待料的現象;相反的,如果上游的供應商集中於少數幾家,原料的議價空間便相對較小,一旦原料的需求增加或供給減少,不但企業的成本會上升,連產品的正常生產都可能會受到影響。以去年為例,筆記型電腦業者(如宏碁、仁寶)受到上游液晶面版(TFT-LCD)缺貨的影響,不但毛利率下滑,筆記型電腦的出貨量也隨之降低,股價的表現也不理想。


  三、下游顧客議價能力:下游顧客決定了企業的收益,如果企業的顧客集中於少數幾家,企業在價格上可以提高的空間較很小,毛利率也不容易提高;如果顧客來源很多,企業被重要客戶抽單的影響性將會降低,企業利潤和股價的波動也不致於過大。


  四、替代品的威脅:替代品的產生常會對企業造成致命的影響。以煤碳為例,在工業革命時代採煤可以說是獲利最豐的產業,許多採煤大亨盛極一時,股價自然不容小覷;但隨著石油的開發,煤碳不再是重要的能源,採煤公司的股價也隨之一落千丈。現今新能源出現的可能性不大,但新科技的誕生卻對許多產業造成立即的威脅,例如股票線上交易的產生對許多證券營業員的生存形成威脅。


  五、潛在競爭者的威脅:潛在競爭者所指的是現在尚未加入該產業,但有能力隨時可以加入該產業競爭者的行列。決定潛在競爭者數目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進入障礙」,如果企業在製造生產時所需要的資本、技術層面較高,或受到執照開放數目的限制,這個產業的進入障礙就比較高,企業的毛利也會比較高,股價自然也會有不錯的表現。


  除了邁可.波特所提到的五個構面之外,我們還可以對產業的生命週期進行了解。產業的生命週期大約可以分為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四個階段,導入期的產業通常股價不高,但由於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因此風險較高,股票可能短期飆漲也可能一文不值;成長期是比較適合投資的階段,股價正處於起漲狀態,只要選對產業長期持有,通常會有極為豐碩的獲利;成熟期的產業通常股價已處於高檔,企業的毛利率穩定或緩慢下降,適合保守的投資人;處於衰退期的產業顧名思義是那些風光不再的產業,許多產業因為被新科技取代或競爭優勢不再,利潤已經下降至赤字邊緣,許多企業此時會選擇關閉或藉由轉投資來尋求事業的第二春。除了產業的生命週期之外,企業在一年當中的獲利也會有淡、旺季之分,也是影響股價的重要因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費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